2023 影展紀年

要來歡慶一下(?)今年各項數據都創新高:看片數量史上新高(241部)、大金馬看片總數也新高(35部)、全年影展觀看作品數也是(143部)、甚至連文學影展的看片數都是(13部)。不過有點希望2024不要再花這麼多時間衝看片量了,期許能在其他領域有點進展,或者對電影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現在看片的方式太浮光掠影了(怎麼突然開始年末檢討?)。

影片皆依照該次影展觀看所有影片的喜好程度由高至低排序。
喜好是相對的,所以排在後面的片不一定代表我不喜歡,只是我有更愛的。

† 為片長未達60分鐘之短片
‡ 為紀錄片
* 為電視影集

★ 2023 金馬奇幻影展

《黑金企業》
這部片之所以會是我心目中PTA的最佳,除了絕讚的攝影、配樂還有DDL的超凡演技外,可能還因為它少了那些以往PTA電影中都會有的聒噪角色和white trash。整部片偏寧靜,造就了它更成熟隆重的氛圍,主角危險特質也被他的沉默深藏起來,讓結尾兩場戲的表演更具爆發性。它相較於PTA的其他作品來說幾乎不厭女,但這是因為裡面根本沒有女性角色。然後我看完只想跟PTA說Chill the fuck out dude 不要再一直瘋狂向前推軌了!一直推推推推推你是想推去哪?連看他的六部片看到他最後還在推真是有夠膩。

《不羈夜》
要不是看了《黑金企業》真的覺得太強而且很對我胃口,其實這部才應該要是我最喜歡的PTA,《不羈夜》的喜劇風格是PTA所有電影裡最打中我的,而且結尾還有露一根大屌(蛤)。另外我覺得看片品味很好的Darren Aronofsky也在《噩夢輓歌》裡抄了這部。

《賭國驚爆》
作為長片處女作而言,這部電影拍的很不錯,PTA的調度功力一點都沒有二十幾歲的青澀感,劇情逐步低調地揉合出一部關於宿命與贖罪的新黑色電影。他後來電影裡看起來工整、精準的特質在此也已經展現。

《羅根醒來的那一夜》*
It feels like a ghost-less version of 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

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看到結局會生氣,因為所有的懸疑在最後被解答後,確實是讓人覺得根本沒必要為這些雞毛蒜皮搞這麼大一齣,而且一直出現的羅根到看完後發現也只是故弄玄虛罷了。但多藍這次執導別人的原創故事(雖然還是硬要安排一個角色給自己演),確實讓人感覺到他過去巔峰時期的輪廓,他對影集這種敘事節奏掌握的出乎意料地熟稔,選用的插曲跟配樂也都十分出彩。《羅根醒來的那一夜》整體讓我感受到了一點點的《不過就是世界末日》、一點點的《親愛媽咪》、一點點的《湯姆在農莊》、一點點的《麥特與麥斯》,但又有更多不一樣的東西,加上跨夜在電影院一次追完整部的體驗,很妙,我自己很喜歡。

《性本惡》
Modo pane-ceku!
Modo pane-ceku!
Modo pane-ceku!
Hai.
Hai.
Hai.

這部的人物跟劇情真的很複雜,也很難預知它會帶你到哪裡去,冷面笑匠的喜劇風格卻讓人很著迷。

《戀愛雞尾酒》
很喜歡結局,還有最後一個鏡頭。亞當山德勒除了這部跟《原鑽》外的作品大部份都⋯⋯很希望他能再演一部有這兩部電影水準的作品。

《血色珍珠》
Mia Goth真的太強,無論是大吼大叫、猙獰的笑到流淚還是跟稻草人做愛。她在這部電影的表演時而詭異時而壓迫,讓觀眾難以喘息。

《心靈角落》
可能是這部電影的盛名,加上電影開頭舉的那三個例子讓我有錯誤的期待,所以看完後相對沒有那麼喜歡,它並不是那種開頭舉例那麼扣合緊密的巧合或事件,比較是相對鬆散的一整串人物關係。但劇本跟調度都是厲害的,近結尾的那段天下蛙雨是(雖然很噁心的)神來一筆。

★ 2023 金穗影展

《熱帶複眼》† 

《橋頂少年》† 
喜歡它的真誠、影像的質感及很自然舒適的對白,角色都很可愛、非常討喜。長鏡頭的運用有時候會讓人思索是不是截斷切另一個角度會更好,不過整體而言效果都還算不錯。但即便很喜歡這部片的很多構成要素,屬於15歲的迷惘終究還是已經離我太遠,因為那是個被容許能夠迷惘的年紀、一個犯了錯也能被原諒的年紀。那些青春的殘酷放大到整個人生的尺幅上終究只是一個side note,以這種狀態為題的哀傷最終看來也只是一種無處排解的顧影自憐。

☆ 2023 文學閱影展

《儀式》
這部片像是《感官世界》的反面,《感官世界》把硬蕊色情昇華成藝術,《儀式》則是在角色大多時間都衣冠楚楚的樣貌下揭露一種淫穢。不過兩者卻也可以互通聲息,共享關於「毀滅」的意旨,而且《儀式》比晚它幾年出世的《感官世界》處理的更為細膩精緻。

《太陽的墓場》
隱約覺得女主角透著一種蘇菲亞羅蘭的氣息。

《馬克斯,我的愛》
完全沒想到大島渚也會拍出這種布紐爾式的荒謬喜劇,但大膽的主題仍然不輸他的其它作品。本來以為大島渚又會著重於禁忌的性,沒想到居然是解構「嫉妒」,更由此解構「愛」。非常喜歡。

《青春殘酷物語》

《無理心中日本之夏》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jpg

《御法度》

《印度之歌》
很美,極其催眠的意識流影像詩篇。聲音與畫面的割裂反而更能使人專注在影像本身。

《長別離》

《白晝的惡魔》

《少年》
像是陰暗惡劣版的《小偷家族》前身,但讓人作嘔的是他們是彼此間真正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很喜歡下雪的是外景到最後結局,整體來說很強,不過其中有一個小缺點:如果幼童演員的嘴巴沒有動,其實不配台詞給他會更好,硬要配音看起來超假。

《絞死刑》

《日本春歌考》

《歸來的醉漢》
要不是角色讓我感到不耐,其實它的表現形式非常厲害,結尾也撼動人心。

★ 第 25 屆台北電影節

《夜之河》
很喜歡這部的女性形象。

《春風秋雨》
終於又找到一部影響戴米恩查澤雷的好萊塢經典電影。

《巧克力》

《苦雨戀春風》
看完以後與朋友們討論了一下瑟克電影獨特的中文譯名們。《苦雨戀春風》應該算是其中比較合邏輯一點的,苦雨要不是指男主角,再不然就是指他好友的妹妹Marylee了。

《湖畔泡影》

《思念是一種塗鴉》

《九槍》
「即使那個警察沒有對他開槍,也會有其他警察開槍。或者說這九槍是台灣社會對他開的。」—蔡崇隆

即使已經知道進場後會看到什麼,還是很難消化。大家總說台灣確實不完美、不夠好,但就算把這些「不夠好」列舉出來還是很縹緲,只有當那些醜陋被連根刨出來攤在眼前時才足夠撼動認知與情緒。其實台灣於很多面向真的都沒有把東南亞的移工們當成人看,但能認知到這件事並有足夠勇氣講出來的人太少,《九槍》以及它所使用的秘錄器畫面就狠狠地扯開了這塊遮羞布。

本片算是已經盡力持平的呈現這個事件,並且不只把目光放在這件事上,以探究其他的移工意外事故揭開了整個結構性的問題(照蔡崇隆導演的說法,阮國非事件是問題積壓許久後的爆發點),亦即會造成這個事件種種源頭。導演在映後也說他之所以沒有訪問當事員警,是因為不想讓人感覺在繼續追殺他,我十分認肯這點,本片沒有嘗試把這個事件塑造成扁平而感傷化的宣傳,也因此更讓人觀影後感到難以消化。

很敬佩蔡崇隆導演的勇氣,也覺得整個議題需要更多關注,但看完本片亦覺得徒留一股茫然。本來覺得是不是結尾可以再加點什麼,但我期待得到什麼?這部片很顯然無意對觀眾道德說教,這種事也不可能會有正確答案。也許喚起關注跟改變已經是它能承載的上限了(而且也足夠了)。

《碧海青天夜夜心》
越後面越好看,最後男主角回報社的那段monologue大加分!

《戰地情鴛》

《熱戀慢慢來》
描繪了一種很當代的困境,喜歡那個vibe,但有點越看越失焦的感覺。

《偶戲之家》

《禁羈綺想》
它打開性慾的方式確實有讓我想到《鈦》。

《聲聲長流》
對不起但我看完後過一週就完全想不起來它在演什麼⋯⋯

《命賤》
蛤?

《迷》
蛤???? ・᷄ᯅ・᷅

☆ 時光之味:小津安二郎120年

《東京物語》

《麥秋》

《東京暮色》

《茶泡飯之味》
年度最佳電影台詞:「我都不知道我老公吃飯吃得跟狗一樣。」

自己的感覺是很像把羅塞里尼的《義大利之旅》搬進一個房子內(?),欣賞它把幽默跟更深遠意境的調和。倒數第二場戲很讚,雖然我不太知道女主角的改變是從哪來的。

《浮草》
《浮草》比默片版的《浮草物語》活靈活現很多,但飾演《浮草物語》女主角的八雲惠美子相較之下還是更加厲害,陰森幽怨的表情非常到位,整體還比京町子多了一股酷勁(嗯?)。第一次看小津的彩色片也覺得漂亮到不行,不過有很多鏡頭看起來都是照搬默片版,劇情也幾乎都一樣。所以跟其他小津戰後的作品放在一起,也看得出來小津的性別觀似乎隨時代有所進步,這個來自1934年的劇本裡面很多男性角色都讓人很想吊起來打。

★ 2023金馬經典影展:奇士勞斯基導演全集

《紅色情深》
奇士勞斯基的作品總是關乎著道德與機遇、偶然。《三色》系列將這幾個元素用得淋漓盡致,也完美地總結了他的創作生涯,是奇士勞斯基數十年電影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一個偉大的終章。

《藍色情挑》

《白色情迷》
數年前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無感,結果今年重看發現裡面好多奇士勞斯基的老班底(因為把他大部份的作品都看了才認得出來),沒想到看一看眼淚就流下來。

《愛情影片》
我知道男主角的行徑很噁,但我真的很喜歡這部⋯⋯尤其是配樂讓我超愛。長片版的結局比影集版的更增色不少。

《不絕之路》
奇士勞斯基在80年代的作品,從原本比較著重在道德,轉向了機遇與偶然。不同於佈滿巧合的《機遇之歌》跟《十誡》,直面道德與苦痛的《不絕之路》是個被過度輕忽的重要之作。

《十誡Ⅵ:愛情影片》†*

《十誡Ⅹ:遺產風波》†*

《十誡Ⅰ:生命無常》†*
這放在十部當中的第一部有點太強了,要後面九誡情何以堪?奇士勞斯基把十誡概念轉換套用到現代社會的路徑真的是mind-blowing。「除了耶和華,不可有別的神。」即便那個神不是真的神,而是科學與理性也不行。

《十誡Ⅶ:真假母親》†*
我的朋友們多半把這部放在十誡排名的後段裡,但我自己高度讚賞它的概念,當你把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偷回來,是不是也算是一種偷竊?

《殺人影片》

《電影狂》

《十誡Ⅸ:婚姻之鑰》†*

《十誡Ⅴ:殺人影片》†*

《十誡Ⅷ:心靈之罪》†*

《十誡Ⅱ:進退維谷》†*

《短暫的工作日》

《傷痕》

《打板》†‡

《房間裡的人:往日重現》

《記得奇士勞斯基》‡ 

《人行地下道》

《初戀》

《寧靜》

《迴旋曲》†‡

《我不知道》†‡

《十誡Ⅳ:父女迷情》†*
年度最敗德獎特別提及。

《十誡Ⅲ:黑夜漫遊》†*

《擺盪的愛情》
《擺盪的愛情》跟《房間裡的人:往日重現》都是電視劇場作品,電視劇場形式上而言其實都還滿有趣的。

《棋逢敵手》

《職員》

《守夜者的觀點》†‡

《砌磚匠》

《身家調查》

《狩獵許可》
奇士勞斯基早期的短片超容易讓人看到不耐煩⋯⋯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

《切腹》
日本古裝黑白電影是一門造型藝術。

《麻將》
這部在楊德昌的電影中名聲好像比較小一點,原先抱持的期待也相對不若其他作品那麼高,但看的過程屢屢覺得出乎我意料的好,可能修復完成後還需要再看一次才能確定有多喜歡《麻將》。《麻將》的敘事中充滿「父的威權」,或諸多概念近似於此的展現,不論是將這種暴力施加於其他角色上,或者被壓迫的對象也嘗試建立這種威權,楊似乎有意的訕笑著這些愚昧;但私以為這其中屬主角紅魚與父親間的關係刻畫得最好,紅魚鄙視父親卻又不斷仰望著他,直至片尾父親的形象煙滅再煙滅,他圍繞著父親所建立出來的畢生信念也隨之崩毀。楊的「新臺北三部曲」中,前兩部給人的感受比較接近,跟第三部放一起比就覺得怎麼好像差這麼多,但實際上三部片的核心相近甚至是共享的,它們是楊對於台北這座大都會疏離與異化的極致展現,笑中淚中仍然帶著冷冽如手術刀的觀點直剖核心。

《青梅竹馬》
有些人總說台灣新電影害了後來的台灣電影,但其實我覺得後來這些差強人意的作品是源自很多創作者忘了「影像的本質」和「戲的本質」,台灣新電影一直很清楚這些東西,楊德昌更是從來沒忘過。

《藍絲絨》
看過林區的晚期作品(尤其是《內陸帝國》)後,覺得他以前的作品怎麼這麼有邏輯啊,我每一幕都看得懂欸!而且愛死《藍絲絨》裡的伊莎貝拉羅塞里尼,她的角色看起來根本從是某種fuck up版的《人聲》裡走出來的(剛好她母親英格麗褒曼也曾演過《人聲》)。男主角的窺視與女歌手的攻擊則像是反轉了《驚魂記》中的角色。

《曼哈頓》
好像是第一次聽伍迪艾倫碎唸到有點煩,但還是覺得這部片很讚,我好像真的有在愛他的電影⋯⋯

《我的美國舅舅》

《恐怖份子》
在城市中晃蕩的典型應當如此。

《鄉愁》

《如果》
好楊德昌,劇本好讚,荒謬到好好看。介在《恐怖分子》跟新台北三部曲之間。

《成長季節》

《發條橘子》
第一次看是大一在電影課看的片段,才看幾分鐘就被嚇爛。事隔多年不知道是有心理準備還是已經看過更多莫名其妙的東西了,覺得也沒我記憶中那麼可怕。很喜歡這部片的美術和表現風格。

《海灘的一天》
楊德昌所描繪的女性角色心理狀態與軟爛男們的行徑永遠這麼精準,一如他所擅長的「描繪人與人之間的裂痕」。很喜歡這部電影中層巒疊嶂的記憶及近似於安東尼奧尼式的命題,但還是覺得這個故事不是由一個更成熟的楊德昌來訴說,多多少少有些可惜。比如像楊德昌後來作品當中擅長的金句連發,好像在這裡就開始有了影子,但我總覺得《海灘的一天》中每個角色話都講得太多。

《浮雲》

《浮萍》
本來以為會枯燥難耐,但《浮萍》的情節及演員表演出乎意料的好(就對當時電視劇的印象而言),有些戲的處理甚至超越了楊德昌後來的《指望》和《海灘的一天》。《浮萍》早早就開啟了楊的作者風格,這部電視劇中所描繪的對台北的幻滅及破碎的夢,跟他日後的作品給人的絕望感是同等的。

《光陰的故事》
以現在的觀點來說確實沒什麼,必須意識到它是台灣新電影的開山之作,方能欣賞其可貴之處。它的確帶著新浪潮一貫的清新氣息,年輕的觀點,可能有一點點粗糙,粗糙甚至到近似學製的感覺。其分屬不同作者的分段式短片、開放式結局、幽默討喜的輕喜劇,無不讓我想起當年第一次看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感動。其中楊的《指望》拍得最好,但跟其他三段一樣都有很明顯的優缺點,只是《指望》的缺點比較沒那麼明顯而已。是說這部的時代背景就是很多人不知為何很懷念的戒嚴時期,我看完真的是覺得這到底有什麼好懷念的。

★ 2023 桃園電影節

《山村猶有讀書聲》
好喜歡這種沒有旁白、被攝者也不太直面鏡頭講話的紀錄片。孩子的純真與老師的熱忱在畫面上本身就說了很好的故事(但同時它也不是個故事)。

《遠方》
錫蘭早期的片雖然片長都很短,但還是自帶讓觀眾體感時間加長的特色在,但這部是令人享受的。

《三隻猴子》
讚到不行的調度跟音效運用⋯⋯

《春風勁草》
看到後來會在長篇幅的對話場景中略微恍神,偏偏這部最精彩的地方就在對話中。

《哈勇家》
感覺略失焦,但很好看,可能真的是近幾年表現最佳而且不讓人尷尬的台灣電影。

《科西嘉的那個夏天》
(1)看到一半時想起瑟克的《春風秋雨》,但當然沒有那部片那麼沉重。
(2)這部片中素人演員們的表現都不俗。

《塞納河上的船屋》
還不錯,但開頭那段的強度比後面整部片都更豐沛。

《顛父人生》
尷尬到整場芒刺在背還是硬著頭皮看下去,結果結尾給我來個「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心靈雞湯是怎樣?除了令人不敢恭維的幽默感外,本片想傳達的價值也十分讓人摸不著頭緒。明明就是自己跟女兒處不好,惱羞後想要搗亂女兒的正常生活,然後女兒終於被你逼瘋了,再來說我們的人生錯過太多要及時行樂。

☆ 2023 女性影展

《房子是黑的》

《大地母親》
跟《日麗》同樣位列2023年看過最佳的A24之一。

《玫瑰的戰爭》

《強迫曝光》

《黃色故事》
場景在台灣但所有角色都說粵語,角色有張曼玉又有鈕承澤,迷離到不行的混亂(but i like it)

《通往美好小徑》
受著名詩人啟發,由名導引路,創造出來的影像卻相對平庸,僅有少部份能跟《房子是黑的》產生薄弱的互文。(希望伊朗的女性及抗爭者們都能平安並持續有所斬獲)

★ 2023 金馬影展暨第 60 屆金馬獎

《可憐的東西》
無法形容多喜歡這部,我並沒有預料到一貫冷冽的尤格藍西莫能有這樣笑中帶淚的喜劇。《可憐的東西》很意外地可以跟今夏的《芭比》互相參照,甚至看到某幾幕時,《What Was I Made For?》已經在我腦中響起。性/別、階級、道德、愛,在近乎童真(同時卻又限制級)的寓言裡,揉進了「如何成為一個人?」或者「如何愛這個世界?」這種無法回答的大哉問,它不只是尤格藍西莫怪誕風格最成熟的結果,也是艾瑪史東的生涯至今最佳。

《親愛的陌生人》
在巨大而疏遠的城市裡,有些東西能填補那些觥籌交錯的幻象間得不到的,而捉到了也不代表你能一直緊抓在手裡,你能做的就是一直在虛幻中尋求和解。(沒想到今年金馬哭最大的是這部,略意外)

《我的完美日常》
日常就如同陽光穿越樹葉的空隙成影,我們(如果想要的話)每天都可以見到,卻又不可能再看到一模一樣的影子。就像《一一》裡面提到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再重複的日常作息,也不會一直都維持同個樣子。溫德斯透過一個極有紀律且沉默的清潔員,將他日復一日的每天行程攤開,工作、進食、沐浴、閱讀、睡覺,不停的重複變奏,加入不同的變化,再現生活的真實樣貌。完美的日常看似恆定,其實不可能永久不變。人生就如同賣掉的那捲卡帶一樣,會有逝去不再的事物;又如同外甥女的驚喜到訪,必須預期非預期之事。也許那些恆久的事物都是很美的,但是並非所有美的事物都能恆久,無論過去的傷痛、無論未來的不確定、無論生老病死的唏噓,用匠人之心看待自己所愛,認真度過每一個當下,才能嚐到屬於生命的苦甜滋味。

《火上鍋》
選擇不呈現出來那桌最讓人好奇的佳餚饗宴,概念上大概類似:讓人不斷回想的美味,早已存在於我們每日可見卻滋味細膩的平民美食中。電影裡每一道都讓我好想吃,而且給王子吃火上鍋的意義就等於給美食評論家吃雜菜煲吧。

《再見機器人》
本來以為會是《雲端情人》、《人造眷戀》、《鐵巨人》這類的作品,結果感覺居然像是一點《可憐的東西》加上一點《La La Land》,還有那些曾讓你心痛爆哭的動畫片們,配上屬於當代的那種寂寥,變成這部讓人出乎意料的作品。

《何處》
其實看完《何處》的感想大抵上跟幾年前看完《日子》的想法還是一樣:很多人說他們不懂蔡明亮的電影,但我覺得蔡明亮的電影並沒有什麼好去理解的,它就是你眼前看到的那些東西,如此純粹,也如此舒適。
⠀⠀⠀⠀⠀⠀⠀⠀⠀⠀⠀⠀
但對於《何處》還是有多了一些想補充的:常言道電影是一門關乎時間與空間的藝術,《何處》的緩慢直接極大化了前者,讓它的每一顆鏡頭都成為讚頌時間的謳歌,長時間的定鏡也讓觀眾必須逐漸意識到景框內外三度空間的存在,就像片中慢慢畫過白紙的炭筆痕跡,在我們的視野邊緣不斷展延空間一樣。就這個角度而言,《何處》比很多我們所看到的鉅片更值得被揄揚為一門電影的藝術,蔡明亮的電影絕對屬於大銀幕。

《華達萬歲》
「我就是新浪潮的祖嬤!」-安妮華達

影迷們都喚華達「奶奶、奶奶」的,叫的親熱,但也許他們都只了解安妮華達的一個面向而已。這部片告訴你:「老娘的個性可沒有比楚浮或高達溫和,我比『永遠的電影頑童』來得更酷!」

《非常高達》
雖然中文片名翻成《非常高達》,但就如同我的同行友人在看完電影後所說的:「也許這部片就是高達本人最痛恨的敘事方法。」不過對於大多數的觀眾而言,這部片通俗易懂且意旨清晰,不失為瞥一眼高達創作生涯中幾個片刻的理想途徑,只是因為過份側重在他創作的早中期,對於想理解他晚年的想法、思路算是沒有太大幫助。

《X物語》
我真的滿吃這種類prestige horror故佈疑陣到有點裝神弄鬼的類型,可能語焉不詳對我來說是種驚悚感的源頭。氣氛塑造陰森詭譎,看的過程覺得壓力大且疲憊,在反派一步步的走出黑影後更是。一方面也因為不停預期是不是有事件要發生了,然後一直注意主角到底是何時被一點一滴的改變,而感到高頻率來回間歇的精神緊繃。

《天堂之日》
好美,尤其是妒忌之火燒遍了整個原野時。

《詩》
詩就是生活,所以不懂詩的人(如我),進場也能輕鬆看懂這部片。許鞍華對土地的關懷,跟在一些事情上的態度,也許不會直接說出來,但都能察覺到,尤其是片中兩個主要段落都是從香港外的地方回頭去談香港,這除了讓人禁不住傷感,字句之間更值得細細玩味。《詩》連帶金馬後面的大師講堂(許鞍華+黃燦然+廖偉棠)知識密度都好高,很久沒有看這種含金量等級的組合了。

《獻給火山戀人的安魂曲》
不同於其他有關Krafft夫妻的紀錄片,荷索在這部片中的存在感實在太強。他不把眼光放在兩人的愛情上,反而在閱讀了大量遺留下來的影像後,細細拆解,分析他們如何創造影像。Krafft夫妻兩人從最開始的虛構與試驗,到後來風格轉向,再到後來開始出現人文關懷,荷索強調了他們作為「影像創作者」的部份,讓他們脫離了科學家的身份而變成了電影作者(也不怪乎他們能拍出那麼多壯麗且富詩意的影像),這也絲毫不減兩人故事的浪漫程度。光是觀看這些影像片段本身就太驚人了,雖然我一大早有點昏昏欲睡,但仍被火山與熔岩的力量所深深迷住,很慶幸可以在鉅幕廳看到這部。

《青魚》
一邊看一邊感慨著好懷念台灣電影能跟韓國比肩、甚至常常能超越韓國電影的時代。二十多年來韓國電影從《青魚》一路走到了《燃燒烈愛》跟《寄生上流》,我們則從《麻將》變成了《瀑布》和《青春弒戀》。

《失樂園》
露骨是露骨,其實以現在的眼光看真的就還好,而且拍得滿美的。

「那我們就一起下地獄吧。」

「如果沒有把一切燃燒殆盡的愛,要如何留下一片焦原?」

《五月雪》
覺得不用對聞天祥說:「《五月雪》也許可以成為馬來西亞的《悲情城市》」這句話太認真(好像不少人對此感到忿忿),畢竟聞老師還是台灣影展賣票第一品牌,這句話不太像是正經的評論而是一句行銷台詞。《五月雪》最接近《悲情城市》的部份除了取材自國家的歷史傷痛外,大概就是兩部電影都選擇把事件最沉痛及悲慘的部份放在景框之外,鏡頭內呈現的畫面其實是事件本身的外圍,所以這也造成分成上下兩折的《五月雪》在兩折間的重量嚴重失衡。原本我看不懂第一折使用的大量定鏡,不過第一折末尾時卻發現這些定鏡意外的有力量,即使畫面外的事件持續發生,鏡頭仍持續在關注角色本身。但到了第二折時,這些定鏡被大量相較起來無謂的手持取代,再加上情節越趨鬆散、情緒則近乎單調,第二折比起第一折輕到出現不少空白,讓電影有種頭重腳輕的迷茫感。所以也許讓第一折成為唯一的敘事主幹會比較好,或者讓兩折的敘事稍微互相穿插,甚至把兩折的順序對調也可以試試?此外不得不提那個干擾觀影的字幕,頻頻介紹不同的神祇和人物,不懂那個背景的觀眾就算被提示了那些名字也還是不會懂,不如就讓影像好好的說故事吧。

《惡之地》
因為我是來看安藤櫻的,所以其它部份(的不足)我不是很在乎。娛樂性很高,但我覺得因為支線太龐雜,如果能拍成一個迷你影集會更好。

《石門》
其實素來不太愛看中國電影的一個原因是,雖然中國在地緣、文化跟語言上都跟台灣相近,但相較起離我們更遠的歐美日,看中國創作者講述自己的生命經驗都會讓我覺得好遙遠好遙遠,很難忽視這種異樣感。《石門》是少數沒有讓我有這種感覺的中國電影之一(也許跟其中一位共同導演是日本人有關?)。即便出現了很多其實我不甚熟悉的直銷、捐卵、送養情節,還是能深刻感受到一種不陌生的蒼涼感,以及普世相通的人性卑微。

《罪美人》
最熟悉的、輕鬆通俗的歐容,可以毫無負擔的笑著看完。很愛看聰明的女子們把一個個蠢男玩在掌心上,還有那些若有似無快要越界的「姐妹情誼」。不過碰觸me too卻只留著歡笑與美好,大概可說是一種對世界的美好期許,也是一種過度浪漫的癡心妄想。

《首》
本來以為這部會是無比陽剛、戾氣超重,沒想到一再讓人想起大島渚的《御法度》,連演員都有都有好幾個人重疊。《首》感覺也是北野武的任性之作,很瘋狂也很有趣,歐美國家的人大概會完全看不懂,光臉盲跟記不起名字就會讓他們瘋掉。

《愛是一把槍》
觀影過程一直覺得《愛是一把槍》像是在擬仿台灣後新電影那段時期的黑幫片,它有臨摹到一些樣貌,但仍然有生澀之處。如同金馬選片指南所說的,確實是一部「奇」片。喜歡它的攝影,以及初出茅廬就使人眼睛一亮的調度技巧,畫面質感也非常棒,果然要把台灣景色拍得好看就是要離開台北市(嗯?)。情節雖然鬆散又有許多空白,但於我而言還不到讓人困惑或難以接受(可能也因片長偏短)。整體看下來認為以這部的水準而言可以再入圍多一點獎項。
⠀⠀⠀⠀⠀⠀⠀⠀⠀⠀⠀⠀
只是聲音的部份就滿落漆,很多地方聽不出來是對白還是畫外音,甚至常常對白跟嘴形也不同步,編導兼主演李鴻其在映後時說杜篤之很喜歡這部的聲音:「因為實在太爛了所以挑戰性很高。」總之以極簡單的工作編制及非常短的拍攝期程,已經交出不錯的成績單,期待李鴻其下一部片的水準能再往上推進一層。

《安塞姆:廢墟詩篇》
我喜歡這種沉靜而不多言的紀錄片,讓影像自己說話。保羅策蘭的詩與安塞姆基弗懾人的作品並置很美且成果令人屏息,很希望能在一個銀幕更大且整體設備更好的廳觀賞。但這部的3D效果在大部份場景不明顯,沒有預期中那種身歷其境或共感的效果,且讓畫面變得更暗,是否使這個手法在此淪為了一種譁眾取寵的存在?

《結婚》
接近結局那一舞好強,直接把電影抬升了一個層次,很喜歡陳坤厚拍主角們跳舞的每個鏡頭。結局的走向其實也很厲害,不愧是出自七等生之手。如果把這部片歸進台灣新電影來看其實滿有趣的,不過我有點厭倦了類似《油麻菜籽》或《窗外》這種拉拉扯扯的嫁娶紛爭(這部的媽媽跟《油麻菜籽》的媽媽甚至是同一個演員,演出也幾乎一樣),雖然這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就是了。

《千面歐蘭朵》
我很喜歡這種形式的紀錄片(有記憶以來第一次被這種的紀錄片震撼到是出自華達之手),也欣賞這部片的創意,將《歐蘭朵》這既前衛卻歷久彌新的作品聰明的連結到了跨性別者們的生命經驗上。但與此同時有點希望看到它走得更遠、更大膽一些,尤其是看到結尾所有人領取能依自己意願表述的證件時,雖然也跟著他們的快樂反應一起微笑,卻不免覺得在此處結尾帶來不少空虛。

《黑鳥・黑莓・送貨員》
很難得有這樣的主角,一開始看沒什麼感覺,但越看越覺得喜歡,我也好想認識個這樣的酷阿姨。雖然結尾也不算是什麼新奇的轉折,但在整部片重重包圍的死亡意象中,最後卻是以「生」作結,還滿不錯的。

《燃冬》
好久沒看片頭有龍標的電影(也就是我能感受到很多劇本其實想寫的東西都被和諧掉)。整體而言還算喜歡這部片,比如當中一些角色間的幽微變化。但也能理解它的惡評如潮,它的悲傷太過膚淺且使人不耐,整體非常自溺又不停自我重複。不過它有漂亮的畫面、漂亮的配樂、漂亮的演員們講些不著邊際的漂亮話,應該還是能收服不少觀眾啦,至少我就還不討厭。(是說這部片比較沒有以往中國電影讓我心中擁有的異樣感會,這感覺通常肇因於文化上相近,心境上卻覺得很遠,可能因為《燃冬》故事設定在中國的邊疆,所以不是直覺印象中的那個中國,本身的異質感相互抵消了,因而滿喜歡這部分的。)

《光之女》
相米慎二真的好適合拍這種怪片。這部片的某些部份讓我想到好幾部費里尼:《白酋長》、《大路》、《小丑》、《羅馬風情畫》⋯⋯但它有點太怪了,我大概只愛其中幾個鏡頭的調度,最喜歡的是兩個女生講電話那場。

《衝三小劇場》
覺得這是法國昆汀的夫子自道,反身性強烈。將觀眾巧妙的比喻為「人質」,被佯稱藝術而假鬼假怪的爛作品綁在座位上動彈不得。他給自己機會趁亂獻寶,自言其作方能解放可憐的觀眾,拿出私釀的瓊漿醇酒要眾人都嚐一嚐,你不欣賞沒關係,我也能敝帚自珍。這部片在影展期間觀賞特別有趣,觀眾在看完一眾會被主角亞尼克拿槍打臉的「文青片」或「藝術片」,大概更會覺得這部片令人捧腹,或感到心有戚戚。昆汀彷彿拿片中亞尼克的劇本自比他的作品們,不同於那些諱莫如深,可以給觀眾真的帶來一些好時光。《衝三小劇場》是怪片(一如本片作者既往),但怪得浪漫,充滿電影職人的無限熱忱。

順帶一題,我甚至懷疑本片長到跟片長不相稱的end credit都是在偷偷嘲諷。

《那山那狗那女孩》
我有點不太確定我到底是喜歡這部電影的什麼部份,可能最喜歡的是文本的超現實,其它還有小女孩的表演、氛圍的掌握跟鏡頭捕捉到的美麗風光,偶爾也會讓我想起《南巫》。一開始會覺得昏昏欲睡,之後跟著小女孩的腳步就越看越有精神,但這部就是有些地方不太對勁,說不太出來⋯⋯

《麗芙烏曼:幽徑綺思》
這部片本身集合了太多傳記式紀錄片的缺點。我很愛麗芙,所以我不打算對這部片太嚴苛,他是一個溫暖而耀眼的存在,我何其有幸活在一個還能聽到他口述自己一生的時代。但這部紀錄片堆疊敘事的方式使人不耐,以一種營造正面能量的方式持續推進一個多小時,卻又毫無節奏及觀點上的變化。雖然看得出它努力想展現脫離柏格曼影響的切入觀點,但顯然是效果不彰。而且我完全不懂為何要用全英語呈現這部片,麗芙的英文不錯,但顯然離熟稔的使用還有一大段距離,這使得所有的訪談對話都變得淺碟,也大大削弱了麗芙本身的魅力。(說不要嚴苛結果還是寫了這麼多)

《以此片預告一部不存在的電影:可笑的戰爭》
其實沒有想到會喜歡這部大過《影像之書》,也許是因為它片長更短所以比較好消化?總體而言我還是沒有那個慧根去理解高達晚年的作品們,比起「電影」倒不如說是「影像詩」。

《窗外》
看瓊瑤電影總是有這麼多的歡樂,笑到一度流眼淚🥹

《他的發光搖擺》
其實說穿了就是近年來LGBTQ+電影的重複,所有它吸引人的點都可以在別的作品中看見。所以它獨樹一格的部份大約就只存在於不明所以的去性化,以及令人氣到七竅生煙的角色塑造。

《歡迎來到極樂弒界》
我錯了。很多看過的人跟我說這部不用特別來看,但我非得在早上11:20衝到泰坦廳特別加買一場,以滿足我該死的好奇心。它有很不賴的前三分之一,逐漸崩壞的中段,以及情況從糟糕變成難以理解的後三分之一。本來大玩雙生及肉體恐怖還滿有趣,結果一個拐彎就變成了低配版的《超速性追緝》。Mia Goth算是一大看點,但我後段對他在這部的演出有點不耐。

《荒漠斷背情》
短短30分鐘的觀影歷程:姨母笑→困惑→姨母笑→困惑→邊姨母笑邊困惑→白眼。(阿莫多瓦還是拍長片就好)

《國王說好個絕世奇機》
這部片折騰了個半天不過就是要講傳播理論中的涵化理論跟框架理論,附帶些電影理論裡的電影機制跟認知效應。要從影像史出發來談這些,本身是極具野心的,但本片創作者們對影像運用的熟稔度顯然遠低於任何一個他們所提及的Youtuber,才會把整部片處理的這麼乏味、零散又不知所云。

其實影片前三分之一大致就已經拋出了想討論的議題了,後三分之二卻完全沒有繼續推進,一直搬出不同的素材跳針同一件事。作為一個觀眾我心裡只想著ok我知道你要講什麼了,你可以給我些更進一步的觀點嗎?但本片顯然沒有要饒過任何觀眾,它的智力只會持續膠著在:「影像泛濫的時代,bad👎!」這上面,並且繼續丟出更多社群網路廢片當作範例,直到整部片結束為止。

如果它的目的是率先餵觀眾半年份的網路廢片,使他們為之作嘔,然後出了戲院後就暫時不會想再看任何廢片的話,那它成功了,還真是「好個絕世奇謀」啊!完全不懂金馬官方為何大推這部,我寧可看裡面提到的「漢堡阿嘿顏」整整90分鐘。(但其實可能滿適合青少年做媒體識讀的入門,想到它被放在影迷新世代的放映裡給一些中學生看,覺得滿合理⋯⋯)

☆ 破REVOLUTION+影展

《奇愛博士》
諷刺與幽默極為出色、視覺風格與特效驚人地出乎意料。

《中國女人》
那個時候的歐洲左派學生超像柯粉的我快發瘋😍,或者說也很像柯文哲本人(畢竟兩者都自認為是毛澤東傳人)。

「我覺得這有問題。」
『好,那你覺得該怎麼處理?』
「我不知道,這不是我該負責的。」
😍

《陸上行舟》
本來邊看邊在心中演出今年第n次的仰天長嘯:「為什麼要拍這麼長!」,到後面看到瞠目結舌。荷索能拍出這部片跟主角想在叢林裡建一座歌劇院一樣瘋。

・本年影展遺珠(有排院線上映者不列入)
2022高雄電影節
《蘭陵 40 ─ 演員實驗教室》(北影)
《呼叫愛美子》(北影)
《夏午時光》(北影)
《單車少年之死》(北影)
《地老天荒不了情》(北影)
《深鎖春光一院愁》(北影)
《等你當完救世主》(北影)
《我在家了,但 》(北影)
《桃出真相》(北影)
《天譴》(楊德昌)
《轉生幻夢》(桃影)
《怨女》(桃影)
《光》(女影)
《赤耳殺機》(女影)
《鬼的狂歡》(女影)
《密語者》(女影)
《人造天堂》(金馬)
《桂花巷》(金馬)
《小畢的故事》(金馬)
《開展在即》(金馬)
《烈愛灼星》(金馬)
《親愛電影日記》(金馬)

作者: 傑夫啵滋

Filmaholic. Feminist. Formosan.

發表留言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